“没人想见他!”德媒直接用此作为标题本信选配,报道了德国外长取消原计划访华行程。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计划10月26日,开启他上任后的首次访华,此行也是为德国总理默茨今年访华打前站,不料他在访华前突然大放厥词,表示将在稀土管制问题上和俄乌问题上对华施压,甚至妄言台海问题,完全一副教师爷的姿态,而看得出来,这次中方可不惯着,他的访华行程直接告吹了。

德媒一针见血
10月25日,德国外交部发言人给出的理由是,外长瓦德富尔的访华行程取消,原因是目前未能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。言外之意,只有王毅外长原计划会接见他,其他中方高层没有时间接见,所以德国媒体报道标题就是“没人想见他!”而这在德国访华史上,是极其罕见的。
这次瓦德富尔访华遇冷,原因也有几方面,在访问前,他对中方提出三点要求,包括稀土和半导体出口管制、台海问题以及俄乌冲突等议题上,对华施压,值得注意的是,随行代表团包括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负责人和稀土进口企业代表,这也进一步凸显了此行对德国经济的重要性。
不过瓦德富尔在行前言论中,却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,一方面在稀土和俄乌问题上对华施压,另一方面,在台海问题上发表不当言论,声称德国政府坚持一中政策立场未变,但将自行决定政策具体实施方式,并表示反对“以武力改变台海现状”。针对这些言论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24日作出回应,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,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,一中原则是唯一的表述,没有任何“自定义”的空间。他进一步指出:“只说维护台海现状,却不说反对‘台独’,这实质上是对‘台独’活动的纵容支持。”

德国外长访华遇冷本信选配
随后,德方突然宣布,推迟访问计划,官方理由是“目前未能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”。除与中国外长会谈外,德方未能与其他中国部委安排会晤,导致访问难以取得实质成果。
其实他的访问取消,根本不是什么行程安排的技术问题,而是德国当前外交战略混乱的结果
近段时间以来,德国政府展现一系列对华强硬姿态,今年8月,瓦德富尔在访问日本期间就曾发表涉华负面言论,声称中国在台海、东海和南海的所谓“侵略性行为”已波及欧洲,并试图推动建立针对中国的“八国新合作框架”。
德国《焦点》周刊评论称,瓦德富尔在对华事务上延续了前任贝尔伯克的说教模式。这种模式特点在于一方面承认与中国经贸合作的重要性,另一方面又试图在价值观和地缘政治问题上对中国施压。
但还是那句话,台海问题是不可逾越的红线,本次访问夭折的核心原因在于,德国外长在台海问题上的不当表述。瓦德富尔声称德国坚持一中政策但将“自行决定政策具体实施”本信选配,还强调“不支持以武力改变台海现状”。

德国外长访华前就大放厥词
要知道,这类表述已经触及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底线。
中方一再明确表示,台湾问题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和民族感情,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空间。中方对一中原则的立场是明确且一贯的。一中原则没有任何“自定义”空间时,实际上是在明确告诉德方:在原则问题上没有灰色地带。
而本次访问的取消,不仅是一次外交事件,更是给了德国一个警告,德国经济对中国市场高度依赖,这次随同瓦德富尔计划访华的,包括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代表和稀土进口商,本希望就关键矿产供应问题与中方沟通,德国经济界特别是汽车工业、高科技产业对稀土等关键矿产的需求旺盛,而中国是全球稀土的主要供应国,德国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,其产业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和中国市场。
但因为德国外长的一句话,就访问告吹了,影响的是德国本身的经济,随行访华的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和稀土进口商代表,很可能正为失去与中方直接沟通的机会而感到遗憾,更何况,这次访华行程的临时取消,将为即将到来的德国总理默茨访华计划蒙上阴影。中方通过这一事件向德方传达了明确信号,在核心利益问题上,中方不会为高层交往而妥协。

外交部发言人
未来中德关系的走向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方能否妥善处理这一事件后续影响,并在对华政策上找到更加平衡、务实的方式。德国若希望重新安排外长访华行程,并推动总理默茨成功访华,可能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,一是在台海问题上做出更清晰的表述,明确反对任何“台独”分裂行径,二是在经贸议题上提出具体、可操作的合作方案,而非将政治立场作为经贸合作的前提条件。
对此,德国《焦点》周刊看的很透彻,《焦点》的评论指出:“更明智的策略应是向中国学习,而非惩罚。”中国正通过多方面实践展示其经济发展能力,西方对此应保持好奇心,而非敌意。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此次未能成行的访华行程,将成为中欧关系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。
还是那句话,大国交往需要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,这一点,习惯了当“教师爷”的德国外长,更应该学一学,尽快回归务实理性,不仅符合其自身经济利益,也有助于推动中欧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。
蚂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